追忆能团结大众美学的影视文化

2021-02-01 09:50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4572

在水华、麦苗、马德保等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生命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话语,通过他们可以看到文学创作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结构深层次的回应。自推出以来,这部电视剧多次登上热门搜索榜。大结局过后,豆瓣以9.4分的成绩超越了2020年电视剧《沉默的真相》(豆瓣9.2分)的最高分。《山海恋》的走红也引发了文艺创作话题的新讨论:越来越高的人气和口碑来自年轻观众的积极参与。可以说,身为扶贫剧“粉丝”的年轻观众,是山海恋的最大收获。这种文艺现实,不仅再次证明了扶贫剧、时代剧并非天生与年轻观众“绝缘”,也质疑了近十年来主导影视创作的市场原则。


“观众的审美从来没有这么统一过”


1612144366432786.png


在《山海经》的整个播出过程中,观众的弹幕经历了有趣的叙事变化,从雷伊扎的西北方言“圈粉”、“艺妓”的演技,到马德福艰难的草根工作的“心痛”,担心马德保的蘑菇种植效果,进而形成对“刁庄移民”历史的认同,在优质情节的引导下,观众对扶贫事业有了深刻的认识。作品通过观众的参与来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而年轻观众的动态观看行为在评论区和弹幕区开辟了新的对话空间,使主旋律作品能够像“大片”式的戏剧一样继续“走出圈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海恋》不仅完成了其“送礼”的创作使命,而且顺应了新时代主题的新要求,积极与青少年结合,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关于主题创作一直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它很难触及年轻观众,尤其是农村题材和时代剧,更难以抓住城市青年学生文化消费和传播的核心群体。然而,在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山海恋》等作品的视听呈现下,特定的主题、地域、年龄并没有成为年轻观众的障碍,反而呈现出全民参与、全网络讨论的一幕。正如评论《山海恋》中提到的:观众的审美从来没有这么统一过。


浓缩全新的影视市场文化


显然,创作高品质的影视作品是这些作品能够“榨干”观众的直接原因,而中国影视领域不断形成的全新的市场文化则是审美统一背后的深层驱动力。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爆发,深刻影响了全球影视业。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好莱坞的新时代。先进产业和市场化的影视节目仍在精心调整布局和档期。中国以独特的创作方式广泛调动创作力量,完成了收视率高、话题性强的时代报道剧,迅速回应抗击新皇冠肺炎疫情的新鲜现实,成就了文学作品和观众。与时代的即时对话,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独特的生产优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观众的文化期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些能够更好地与中国观众的普遍情感联系起来的优秀作品,正变得越来越文化化、市场化。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直在中国票房热销的“诺兰产品”和迪士尼电影并没有成为激活电影市场的关键力量,而2020年的国庆演出和《我的家乡与我》则可以延续上一年的市场奇迹,实现主流文学作品的引领价值。


这些不断引发话题的影视作品,得益于他们个人意义上的创作体验:无论是《山海恋》、《大江大河》系列等精品剧的“正午阳光”模式,或是《我的祖国与我》、《我的故乡》主旋律叙事中的“小正大”的结构实验,或是《在一起》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近距离的再现反映了主旋律文学作品的创新实践。然而,2019年以来对中国影视文化的观察,需要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回答:主旋律作品难以触及年轻观众的神话是如何形成的?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广东视听网络台"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